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刷屏背后不应只有感动

最近,《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一文刷屏。故事的主人公,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肖清和。他的“人生起点”很低,但一直艰苦奋斗。2009年,他完成毕业论文,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肖清和的故事最感人之处,就在于他今天的成就,背后有太多艰辛。普通人依靠个人奋斗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总是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刷屏背后不应只有感动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最近,《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一文刷屏。故事的主人公,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肖清和。他的“人生起点”很低,但一直艰苦奋斗。2009年,他完成毕业论文,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

  

肖清和的故事最感人之处,就在于他今天的成就,背后有太多艰辛。普通人依靠个人奋斗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总是会让我们感慨。而肖清和的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比普通人还要艰苦,因此其奋斗历程更令人感动。

  

之前网上就有“后记比正文好看”的说法,毕竟相较于专业的学术研究,学者在后记与致谢中对自己求学历程的回忆,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博士论文后记中,肖清和提到了不少令人慨叹的往事。

  

肖清和1980年出生在安徽潜山的一个小山村,家中极其贫寒,小升初考试时,他取得了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因家里付不起学费而一筹莫展,只能在家里放牛。除了经济困难,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也是他成长中的磨难。但这些都没能阻拦他求学的决心。经过寒窗苦读,他考上了北大哲学系,后来一直在学术研究的“冷板凳”上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一名学者。不论在社会地位还是经济状况上,他都真正实现了“逆袭”。

  

肖清和取得的成就,完全是脚踏实地努力后的结果,是其艰苦奋斗后应有的回报。回忆往昔时,他并没有多少怨言,反而显得十分冷静与镇定。用他的话说,做科研就必须能抵住诱惑:“文科研究建立在大量文献基础上,是需要积累的。若想要做出一篇有深度、厚度、传承度、有生命力的著作,就必须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事实正是如此。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不同,历史研究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回报周期漫长,甚至短期内很难有什么突破性成果。即便出了成果,相关研究也没法直接“变现”。能够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往往要有甘于清贫与寂寞的精神。正是因为肖清和有定力,也有钻研的热情,才得以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步步提高,有所收获。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从寒门书生到历史学者,肖清和踏实奋斗、默默耕耘的精神让人钦佩,也给人鼓舞。与此同时,我们不能止步于感动,还要看到,肖清和成功的背后,不仅有个人奋斗,还有外界的支持。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寒门子弟更多的物质支持与精神鼓励,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如此,才能涌现出更多像肖清和一样的奋斗者。

  

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在肖清和高中期间,校长常常给他提供资助,老师常喊他去家里吃饭,同学们对他也多有照顾。这些,对当时家境贫寒的肖清和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更重要的是,师生们的关怀,给予他很大的精神斗志,这对求学期间的年轻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心灵力量,让他们不至于陷入自卑与迷茫中,也不至于失去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与此同时,肖清和能够进入北大学习,与一批优秀的师长、同窗共同度过大学时光,其实也是给他奠定精神底色的关键时期。试想:在一个寒门学生的成长路上,如果没有良师益友的鼓励,甚至被一些人打击、嘲讽,他是否还会坚持心中的梦想?如果一个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支持的年轻人,得不到助学金与优质资源的帮助,他会不会中途放弃学业?

  

面对肖清和的励志故事,我们在感动之外,还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和照顾更多与之类似的寒门学生。当教育政策与教育工作者能把更多精力与关爱放在他们身上的时候,像肖清和一样的奋斗者才会越来越多。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