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这篇走心的博士论文后记为何打动人心?

这篇博士论文后记刷屏(肖清和。图/上海大学学报)近日,《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了,这篇论文后记来自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到考入北大的历程。“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这篇走心的博士论文后记为何打动人心?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这篇博士论文后记刷屏

  

  

(肖清和。图/上海大学学报)

  

近日,《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了,这篇论文后记来自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到考入北大的历程。

  

“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这一论文后记看哭了不少网友。

  

肖清和2003年9月师从于北京大学孙尚扬教授,于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肖清和的这一博士论文入选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记者注意到,上海大学文学院官网显示,肖清和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正高),也是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据上海大学校报此前介绍,肖清和1980年出生在安徽潜山的一个小山村,在他8岁那年,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元,才为爷爷办了丧事。小升初考试他取得了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因家里付不起学费而一筹莫展。同龄人都去新学校上学了,而他只能边放牛边找书看。那年秋天,他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第二年春天,在改嫁的母亲的努力下,他终于重返学校。1999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2003年,以优异成绩免试攻读该系研究生,2005年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

  

他的这篇博士论文后记的部分内容如下:

  

那一年秋天,同龄人都在新学校上学,过得让人兴奋、让我充满想象和向往的中学生活;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牛是一种很灵性的动物,我和它逐渐成为好朋友;慢慢的,我可以把它放在山上,而不去管它。因为,这样我自己看书。那个秋天,我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直到现在,我所能记住的宋词都是这时背诵的。每当黄昏来临之时,我就和牛儿一起回家。和我家共养这条牛的大爷,总是毫无留情的批评我放牛不认真,牛儿没吃饱。满怀委屈的我,也不做争辩,只是在想,我不适合放牛吧。

  

也就是我考上初中的那一年,父亲还养了一个猪。我也没有求他卖掉猪给我上学。因为我知道,即使这一次凑到了学费,还有下一次。

  

很幸运的是,通过母亲的努力,以及母亲改嫁后的叔叔——也就是那位他的朋友的支持,我终于重返学校了。母亲的丈夫——我的继父,对我上学还是非常尽心、非常努力,尽管他有时也忍不住会受到别人的挑唆,对我母亲大打出手。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最担心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每个学期开始。因为,学费问题让我常常一筹莫展。常常是开学之初,我在马路边等母亲来。常常是望眼欲穿,常常是欲哭无泪。饿了,啃一口父亲给我做的干粮;渴了,就只得忍着。马路上尘土飞扬,我那时是多么恨汽车!我恨它们耀武扬威的在我面前驶过,而留下令人讨厌的漫天灰尘!

  

高中期间,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更多。新校长常常给我100块,班主任、英语老师等等常常让我去他们家吃饭。同学也常常帮助我。周末,同学们也不嫌弃我家的破旧,一起到我家玩。邻居还很好奇的问他们:“他家这么穷,你们来干什么?”

  

99年高考,我估了分数可能要比重点线多7、80分。校长就给我填了北京大学。他说如果考不上就免费让我复读。班主任则比较谨慎。因为我在提前录取志愿填了外交学院。我还记得班主任带我去了合肥,见了招生老师。结果老师说我太矮(我1米65)。班主任哀求道:“他还是小孩,还会长的。”最终还是不行。班主任担心我可能考不上北大,太可惜了。

  

不过,上天眷顾可怜人。我竟然被北大录取了。

  

来到北大后,先前的担心变得没必要了。我们县里有一家人开始无私资助我。同时,班主任也了解到我的情况,常常帮助我。因为学校里有各种资助,还有各种奖学金,我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大一开始,根据成绩以及家庭状况,我就获得了奔驰奖学金,连续四年。(也是在大一寒假,我家才通了电,尽管我们村很早就通了电;以前,我一直在油灯下看书。)大四时,我一方面申请了贷款,另一方面又非常荣幸的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2003年,我获得免试上本系研究生的机会。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孙尚扬教授的帮助,2005年,我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在孙师无私的帮助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卢龙光教授的支持下,我获得北大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从06年到08年期间,我在香港生活、学习。

  

直到今天,除去在香港的两年,我在北大整整生活了8年。期间,欢乐多于泪水,幸福多于痛苦。但是,一想到家里的情况,忍不住还很痛苦。尤其是想到自己还没有能力让母亲安享晚年,心中甚是愧疚。

  

在肖清和博客上有这样一段话:“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当今社会,节奏加快,诱惑很多,很多人贪图省力,急功近利。”肖清和说,“文科研究建立在大量文献基础上,是需要积累的。若想要做出一篇有深度、厚度、传承度、有生命力的著作,就必须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篇走心的博士论文后记为何打动人心?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求学之路能有多坎坷?在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后记中,以个人小传的形式袒露了其22年的艰难求学路。

  

这篇肖清和写于2009年《“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的博士论文,对宗教社会学不感兴趣的人很难读得下去,但作者本人的小传跨越了学术鸿沟,让人们得以一窥这位青年学者的励志成长之路。这其中,或许有时至今日依然打动人心的奥秘。

  

平心而论,一个人考入北大,一直读到博士,不说功成圆满,也算学有所成。但肖清和的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二字所能概括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反抗,其艰辛过程超乎常人想象。

  

娓娓道来的笔触之下,我们仿佛跟随作者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安徽潜山的小山村,不禁为他“7岁还上幼儿园”哀叹,为他“小升初”取得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鼓舞,更为他贫困辍学不得已去放牛而心疼惋惜。

  

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贫困却让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无异于一场无力反抗的灾难,但他从未放弃,放牛之时还能背下整本宋词就是证明。

  

即便面临生存的难题,求学之火也没有在他心中熄灭。改嫁母亲的拼死坚持,好心人的慷慨解囊,都让肖清和深知“能学习”这件事有多么不容易。他在求学之路上奋力奔跑,须臾不敢停歇,生怕没考“第一”就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如果说惴惴不安、患得患失,是肖清和少年求学的上半场,那么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则是其转折点。在北大,他正式开启了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的下半场,其努力和才华被更多人看到,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还得到本校保研的机会,直至博士毕业。

  

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共批准98篇学位论文,肖清和的这篇位列其中。这篇学术论文,是他潜心治学的成果,也不啻为道阻且长的求学之路的总结和纪念。

  

是的,回首肖清和求学之路,其跋涉之艰辛远非普通人所能体会,又岂是一篇文章能道明白的?还好,世间的法则没有失效,天道酬勤得以再次印证。

  

“雪中少送炭,锦上多添花。”肖清和自幼了然于心。苦难,从来不是上天馈赠的财富,不值得赞美和宣扬。但即便肖清和的前半生剔除贫困这个关键词,仍然闪烁着人性之辉。

  

困境之中不与世沉浮,他不向命运屈服的坚韧和勇气,放在任何时代都难能可贵;在多数人普遍不富裕的境遇下,仍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永远是世间最为动人的篇章。

  

在肖清和的博客上,有这样一段话,“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在“躺平”之声甚嚣尘上之时,时代尊重个人选择,更感佩奋力前行者。肖清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奋斗精神没有过时,依旧是克制浮躁之风的法宝。

  

如今,肖清和已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是该校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治学路上想必有其踽踽前行的身影。而于他个人而言,肖清和的故事还在续写。

  

(来源:新京报左边微信公众号右边)

  

除了他,还有很多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北大保安“逆袭”成职校校长后……

  

对于“北大保安”这个标签化词语,张俊成颇有些不以为然,“保安的励志故事多了,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成长模式。”

  

但每隔数年,“北大保安”总会被炒热一番。这时,被冠以“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头衔的张俊成,又会成为媒体焦点。

  

最近,他的旧闻又登上了热搜。直播平台发来邀请,他一概不应。媒体提出采访,他一一婉拒。

  

20多年来,张俊成对现身媒体的高光时刻,感受、态度早已不同。

  

20岁时,他还在北京大学西门执勤,他与老外说英语的故事登了报,惊喜之余,他心生渴求;30多岁时,作为民办中职学校的常务副校长,他想过借力媒体,壮大学校声誉;到40岁创办中职学校时,校长张俊成已不愿多谈自己的“老皇历”了。

  

4月12日,张俊成在山西长治市潞城中学演讲时,更多地讲述了自己学生的故事。

  

“在场两百名师生,一多半抹了眼泪。”演讲结束,潞城中学校长张金红感慨地说。

  

“不意外。我的学生都是在中考失利后,走出迷茫,迈向社会的。他们的成长经历,更能打动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娃娃们。”张俊成答道。

  

求学北大圆梦,因清华校训“改名”

  

在年少时的记忆里,张俊成只觉得生活“很苦”。

  

他在家中排行老七,初中毕业时,哥哥们正待娶亲。经常拖欠学费的张俊成,“自觉地”放弃了学业。14岁的少年,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一度还在“黑口子”挖铁矿。

  

几年后,张俊成终于央得母亲同意,第一次来到长治市,在汽修厂做临时工。不久后,他在招聘公司报了名,到北京后才知道是去当保安。

  

18岁的青年充满憧憬,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岗前训练中,最终以综合考核第一名成绩,被分到了北大保卫岗。

  

穿上笔挺的制服,这个瘦高的青年挥洒着青春热情。两个月试用期满,张俊成获得提拔,担任北大西门保安班班长。

  

他鼓动队员,比照天安门升旗仪式,踢正步、齐敬礼、喊口号,做岗位交接。一时间,保安班成了西门这个北大地标性建筑的一道新风景。

  

当保安并不讨好,难免与进出人员发生龃龉。再看看校园内意气风发的北大骄子,张俊成心生沮丧。他开始记日记,“当作一种情感宣泄。”

  

值班站岗中引发的不快,并没有侵蚀张俊成的心气。当他了解清华大学校训后,便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勉,还将自己的名字“张俊成”写成“张君成”,并以新名字拿到过表彰证书。

  

张俊成决心学英语,不断丰富自己。

  

白班站岗不能看书,他就值夜班,无人时大声朗读英文。时间一长,不少北大师生都知道,西门有个爱学习的保安。英语系的曹燕教授,还为他办了免费的英语听课证。

  

张俊成在保安、学生之间切换,用比别人快一倍的速度,啃下了13门专业课程,成功拿到北大左边法律右边专业自考专科毕业证。在他带动下,十余名北大保安相继加入读书考学的队伍。

  

学业有成,朋友扩圈,遇见爱情……20多年来,每每翻阅从北大带回的4本日记,都会让张俊成充满力量。

  

“找准人生赛道,让生活充满可能”

  

选择的时刻到了。1999年,23岁的张俊成决定离开北京,回乡陪伴待产的妻子。

  

受燕园熏陶,张俊成意识到自己已离不开教育行业。北大的经历,帮助他顺利入职长治一家中职学校。不久,他通过试讲评审,成为一名任课教师。

  

因为知识面宽、思想前卫,行立坐卧有威仪,张俊成受到学生喜欢。他时常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他在下方回复批语,以书信方式交流。

  

不久,张俊成被安排当班主任,接手“刺头班”,班里调皮捣蛋的学生多,迟到、抽烟是常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张俊成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谈心、谈真心。

  

张俊成和学生们同吃同住。他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提前十分钟到操场,集合学生跑操;跟学生一起排队打饭、一个桌上吃饭;和学生打球,他还故意输几个球……

  

张俊成曾经的学生刘剑波说,对“问题学生”,张俊成逮着空,就找他们聊天。

  

“让学生愿意说出心里话,才能引导他们找准人生赛道,让生活充满可能。”这是张俊成一路走来的总结,也是他对教师团队的要求。

  

为了学生,张俊成放弃了进入公立高职院校工作的机会。

  

因中职办学艰难,学校关闭转设时有发生,张俊成辗转于多个学校,但始终未离开中职教育。

  

从87人到1471人,张俊成曾在一家中职学校担任常务副校长8年,这是他任职期间的学生人数变化。随着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入,张俊成动了自己办校的念头。

  

“即便中职学校,也是做学问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在毕业后进入中职学校,用一技之长敲开成才大门。

  

2015年,张俊成与朋友一起创办了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担任校长。目前,学校设有航空服务、机器人、动漫设计等十几个专业,学生人数已达1350余名。

  

中职教育阶段的孩子大多在15岁~18岁,处在人生的分岔口,正是素养、技能形成的关键期。张俊成看着这些孩子,就像看到了当初的自己,“如果没有北大的经历,我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谈及教育实践时,他总是不断提及从燕园汲取的养分。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让不善学习、底子差的孩子,把失去的自信心、兴趣点找回来,能习得一技之长。为此,张俊成常勉励教师团队,“即便中职学校,也是做学问的地方。”

  

为达成办学目的,张俊成严格日常管理,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校园里,学生们身穿迷彩服,列队跑步前进;宿舍床铺上严禁摆放物品,被子要叠得像豆腐块;早上要出操,饭前集合唱歌,晚上准时熄灯;学生校内消费,每天限额40元,督促学生力行勤俭节约。

  

张俊成期望,能办一所国学氛围浓厚的职校,通过“以礼服人、以德化人、以技立身”感染更多少年,让他们不仅有技能傍身,而且有规矩、知敬畏,走出自己的成长轨迹,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像当年燕园大师对他的熏陶一样。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刘建林通讯员李彦斌)

  

农民工逆袭:从金牌工人到大学老师

  

这是一个农民工逆袭的故事。

  

现年50岁的王忠明,高一辍学后就与众多黄陂老乡一样,成为了一名泥瓦匠,一干就是30多年。做一行钻一行,钻一行爱一行,王忠明在建筑工程圈慢慢闯出了名堂,武汉市技术能手、湖北省技术能手、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8年湖北省先进工作者……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在举国呼唤“工匠精神”的今天,技能同样也能改变命运。两年前,王忠明获聘成为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指导教师。

  

30多年从业经验转化为创新成果

  

在刚刚结束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上,王忠明指导的参赛学生包揽抹灰隔墙和建筑砌筑两个项目的前四名(第一名将代表湖北参加全国选拔赛)。

  

“对左边王老师右边的手艺,我只有献上大写的‘服’字。”让抹灰隔墙项目冠军王畅叹服的,不仅是王忠明的手艺,还有他的品格和为人。王畅表示,在日常训练中,左边王老师右边始终秉持着匠人精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理解较慢的学生,他会手把手、亲自示范,直到学生能够规范操作为止。“据我了解,有时夜里12点,左边王老师右边还泡在实训室钻研工艺和教学方案。”王畅说。

  

从业30多年来,王忠明无论是在工地或是三尺讲台,都信奉少说多做。他不仅砌筑、镶贴、抹灰样样精通,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流程和绝活。

  

王忠明利用自己30年的建筑业现场操作经验,大胆创新,改变了用传统水泥来完成砌筑、镶贴等实训的传统操作,采用白石灰、腻子粉替代水泥、瓷砖胶。这样不仅解决了因为水泥砂浆的硬化造成的实训耗材的浪费问题,还解决了砌块、瓷砖在拆除过程中遭到的破坏,提高了砌块和瓷砖的再利用率。

  

这一创新成果,为学院节约了大量耗材,减少了垃圾清运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每年为学院节约数十万元的实训经费。这一做法在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广泛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节能环保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2年,王忠明参加全省技能大赛抹灰工比赛取得第一名,被评为高级技师,获得湖北省总工会颁发的“湖北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获得“湖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5年黄陂区总工会授予他“金牌工人”荣誉称号……

  

放弃暑假休息陪学生训练到比赛前

  

王忠明是武汉市黄陂区李集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个弟弟。和当年很多农家子弟一样,王忠明高一就因家贫辍学。为了谋生,他拜村里一名泥瓦匠为师,当了三年学徒。1989年,刚刚出师的王忠明凭借出众的手艺,搭上了北上的列车,参与到北京亚运村的建设,主要负责外墙镶贴。虽然此行没挣着多少钱,但王忠明手艺得到了业界的肯定,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早已在建筑公司做到了管理岗,年薪达到50万以上。

  

2016年4月的一天,还在武汉盘龙明达建筑有限公司从事砌筑、抹灰工作的王忠明接待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湖北职业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危道军和副院长杨爱明。当时,学院急需高技能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在校园网和各种人才招聘网上广发招聘启示,但没有招到合适的人选。省人社厅领导极力向学院推荐王忠明师傅,于是便有了登门寻师的一幕。

  

接到学校邀请后,王忠明毫不犹豫地来到学校当了一名实训指导老师。“钱再多,比不上老师的这个称谓。”王忠明说起到学校当老师,眼角眉梢都有掩不住的自豪。“曾经的工友,虽然有的工资拿得比我高,但他们也羡慕我大学老师的身份。”

  

两年来,教师的使命感在王忠明心中很重。2016年,湖北省人社厅将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湖北选拔赛的前期训练任务交到了学院,学院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王忠明。在赛前训练中,王忠明考虑到仅利用工作时间训练,时间太短,很难将学生的能力完全体现出来,而且这次比赛不仅仅是代表学院,还是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责任重大。他主动要求放弃暑假休息,在高温酷暑中,和学生们一起坚持训练到比赛的前一天。

  

王忠明在指导学生实训上是能手,他也非常关注学院实训教师队伍建设,主动做好技能方面的传帮带,不论任何时间,只要有老师找他,他都毫无保留,热情地指导。王忠明注重自我提升,在教学之余积极自学相关教学知识,参加培训,扩大视野,他曾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张翀通讯员罗庆丰)

  

工人日报客户端【打工新鲜事儿】第188期

  

往期文章:

  

签了劳务协议,竟被判定为劳动关系!

  

“双十一”来了,你的快递有可能是坐溜索送到的!

  

无臂大哥用脚修好80万元名表,网友直呼:我的手都没他脚灵活

  

52年,一个人,一座塔

  

409万元差一点就没了,多亏快递小哥的这个发现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