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才俊3|最接地气的海归,从券商投行到国资PE

来源:金融小伙伴才/俊/30岁+金融人的职场生活“最接地气的海归,从券商投行到国资PE”企划简介新栏目《金融才俊》现已上线。该栏目将为大家展示最真实的金融职场,30岁+的金融职场“老油条”现身说法,提供

金融才俊3|最接地气的海归,从券商投行到国资PE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来源:金融小伙伴

  

才/俊/

  

30岁+金融人的职场生活

  

“最接地气的海归,

  

从券商投行到国资PE”

  

企划简介

  

新栏目《金融才俊》现已上线。

  

该栏目将为大家展示最真实的金融职场,30岁+的金融职场“老油条”现身说法,提供给大家最独到的、最新鲜的职场指南。

  

为大家发现更多可能的方式。

  

让大家了解真实的职场生活。

  

使大家清晰自己的未来规划。

  

同样,我们希望这个主题,不仅能影响到读者,也能激发金融小伙伴自己产生新的思考。

  

  

人物素描

  

A师兄

  

特许金融分析师。现任上海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副总裁。

  

曾担任某集团投资副总裁,参与了国内若干大公司投资项目;曾担任某证券投资银行部高级经理,完成多个IPO、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交易。

  

拥有国外知名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

  

  

职场对话

  

Q1

  

作为本硕都在国外的海归,您当时是如何进入到国内的大型券商投行工作的?您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

  

我的背景是这样,2014年在美国读完研究生之后,那年刚好招商证券面向全球招聘海外的学生,

  

通过这么一个机遇,当然也经历了标准的流程:从网上的笔试,到现场的面试,才能进入招商证券。

  

当时市场环境并没有现在这么好,14年的时候IPO其实是半关半开的一个状态,所以从整体上来讲,人员的需求没有那么大。

  

我们那一届大概就招了5~6个人,有一半多,当然也就3~4个,都是海外学习的背景。

  

至于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我觉得也就是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

  

首先肯定还是看你onpaper的东西,你的成绩,你的证书之类的,实习的经历当然也是很重要的,需要去看有没有相关投行的实习经验,或者说泛金融类的实习经历。

  

我毕业之后一直是在一家美国的保险公司里去做分析师的实习,也坚持做了很长时间,

  

所以筛选的时候,HR可能认为技能的匹配度上还是比较高,所以当时就得到这个机会进入招商证券。

  

  

Q2

  

您以前在投行的工作经历,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你现在从事工作有什么很大的帮助吗?

  

关于工作的经历对现在工作最大的帮助,投行工作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讲:

  

第一个层面是技能层面,我是学商科的,刚刚加入进入正式工作的时候,很多财务左边法律右边的基础的知识都没有形成系统。

  

通过执行投行的项目,帮助我从知识框架、从公司法证券法、到具体的发行规则,再到会计准则,都重新梳理了一遍。

  

所以以后我拿到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去找到相对应的能够去参考的解决方案,可以去找到具体的参考的法条,或者说能够找到对应的会计问题。

  

那么所以说投行工作建立了我的财务和左边法律右边的基本功。

  

第二个是写作能力,我们所有的工作最后表现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以书面的文字表现出来的,这里面就要求我们写的内容的准确、简洁、要严谨,

  

整体上来讲,可能前两年的时候写的东西,大部分都离证监会披露的标准有很大差距。所以说我觉得在投行的前两年,实际上就是训练了写作的能力。

  

怎么去训练,就是反复的写,多看招股书,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三个在于学习能力,很多时候面对都是新的行业或者新的商业模式,怎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行业或模式的本质,了解行业内部的一些资源调动企业。

  

从一个完全不懂的东西,能够建立一个框架,再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去填充了解,最后也许做完这个项目的时候,就能对这个行业内有一点认知,

  

所以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当然学习能力除了行业以外,还包括这种学习案例,学习证监会之前的审核精神,或者学习业务相关的其他能力。

  

第四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个新的case,事实上都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可能是原来已经有的问题的组合的集合,就是一个企业它可能有a问题,有b问题,但它不一定有c问题,

  

但下一个企业它就是有a问题和c问题,所以任何的企业,任何的一个case,它都是一个问题的集合。我们如何借鉴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借鉴以前的经验,

  

同时又需要找到新的一个解决方案;比如说我原来一直是做Ipo的,我现在要去做一个并购的项目,是不是从交易价交易价格的设计方面,都要从头开始去学习。

  

所以就是说怎么去解决新的问题,说大了这是一个思维方式,说小了实际上只是一个总结的能力。

  

第五我觉得是一个态度问题,很多的时候就像我说的,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需要去披露的,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刚进入投行的工作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紧张度的,意思就是我们写出这东西,

  

可能我们自己不会看2~3遍,那就发给别人了,这里面也许是漏洞百出的,这种工作态度这种不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投行里是绝对是不可以的。所以我觉得在投行的工作过程中,态度确实也是我们在锻炼的一个东西。

  

第六个是抗压能力,因为整体上我觉得投行的工作,对时间的要求还是非常的严格的,很多时候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去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那么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很强的抗压的能力,这样的话才不会在过程中变得无法掌控局面,所以说抗压能力也是需要不断的去提升去积累的。

  

第二个大的层面我觉得是认知层面,因为第一点我觉得是对商业模式商业本质的一个理解,因为我们原来比如说在看到一些企业,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表象,那怎么看到它本质,从它的内部去看到它商业逻辑的底层,这个生意到底是怎么做的,怎么去协调的供应商,协调销售渠道,怎么去做到合法合规,

  

这实际上是从内部去看一个企业的运作的逻辑,是我们在其他的行业无法去积累到的,因为在投行的工作中,这个企业把你当自己人,他一定是把自己最底层的最真实的东西都开放给你看,那么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渠道,我们才能从本质上去理解很多这样的模式。

  

第二关于生活方面的东西,投行的工作是天南地北的,每个项目可能要待很长时间,我觉得在工作的初期能够有很多的机会去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个财富也是很多工作给不了我们的。

  

总结一下,就是说从认知层面,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商业,可以了解到商业的本质,它的商业模式底层的一个逻辑。第二就是我们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很种除了工作技能以外的见识,这都可能是会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Q3

  

现在PE的每天的工作内容会有哪些?对你来说挑战大吗?

  

我们这个工作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第一个是找项目,找顾名思义就是我们需要去自己去挖掘符合我们基金的投资射程的一些项目,

  

不管是从行业上或者说公司的阶段,整体的融资的额度,包括后面的申报的预期,退出的预期,这些就是我们去找项目的关注点。

  

同时也要去关注具体的渠道,是通过同行业介绍的,还是投行,还是通过行业专家去发掘这些项目,

  

所以总结一下,找项目,需要去发动你身边的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去找到符合你们基金投资投资风格、投资偏好的项目,50%的时间都是在做这个事情。

  

第二部分是执行项目,当你找到项目以后,就需要去推动内部的投资流程,包括立项、尽调等等。

  

每个阶段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立项阶段是我们作为投资经理,需要把一些项目的基本面,

  

比如公司做什么,市场规模有多大,这轮融资到底什么需求,是不是愿意签对赌或者一些保障性的条款,投资条款,这些基本面要落实,有了这些信息以后,我们就可以去上立项。

  

在基金层面告诉领导这个项目,你就要提供你的立项报告,写已经收集到的可能是内部提供的,或者是第三方的信息,尽量讲清楚值得做的理由。

  

立项完成以后就进入尽调,一般来讲基金公司会自己有法务和财务的人员,他会去现场尽调,就不多说了,整体上大家都差不多,需要关注的是左边法律右边财务的问题,最后我们都会形成一个尽调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投资经理,更多的是需要去关注行业的问题,需要去发动企业内部的资源,对企业高管或者主要技术人员去进行一个访谈。

  

同时还要借助外部的一些专家的资源,或者行业内部的一些人事的资源,从第三方的角度印证,是一个交叉验证的这么一个过程。

  

第三个上投委会,当你有了尽调报告,把你这个公司基本面,行业基本面,到投资条款呈现在尽调报告上面,展示投委会,经过讨论他们决定投还是不投,再配合后面投资协议的谈判,签订这些事情。

  

第三部分,会去做一些行业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去找这个行业里面到底有哪些公司、哪些细分市场有投资机会,我们就要去把它给梳理出来。

  

那么这是一种主动的方式,就是我们去做一个行业的布局,自己去梳理找标的的一种方式。

  

第一个找项目无非也是看你人脉够不够广、资源网信息网够不够广;

  

第二关于执行的过程中,也就是看完成工作的细致程度和思维的超前性。

  

第三就是一个行业布局的问题,就是你的学习能力,你能不能去去接触到最新的一些行业的动态,所以我觉得每个环节它挑战是不一样的。

  

  

Q4

  

现在各种资本市场政策都很好,你怎么看待投行和PE最近几年的发展呢?

  

我觉得先说一下投行,因为投行它是一个政府强监管的这么一个业务的模式,所以说很大程度上投行业务好不好做,市场景不景气,与监管有很强的关联,

  

除此之外,还有国家扶持因素存在。比如说半导体行业,最近几年频繁出台利好政策,以老的规则去看一些企业是不行的。

  

从审核的角度可能是越来越宽松的,不管是从软指标,还是很多构成左边法律右边障碍、财务障碍的问题,可能现在都不是问题了。

  

比如说红筹架构原来可能还要签拆红筹,现在可以直接去红筹架构去发行,所以审核的尺度上可能是越来越大的。

  

对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支持,尤其是在重点的一些行业力度是非常大的。

  

有了上面这两个大的趋势,传达到投行业务层面,这两年的投行的发展非常好,做的项目非常多,

  

至少说到明年底之前应该都是属于周期里面的高位,但是我们也知道不可能永远是维持这么一个高位的。

  

因为中国的投行市场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有很强的周期性,可能以三年为一个周期,那么这样的情况下,

  

当这波的浪潮过去以后,我个人认为可能会往头部去集中,因为我们现在看到像好的这些case,最近报Ipo的企业,其实三中一华的占比是非常高的。

  

尤其是在半导体行业,我觉得中金中信,海通这几家店市场占有率是非常高的,这一波中小券商参与力度非常小,他可能这波红利他就没吃到,这一波高潮过了以后,肯定也是这个趋势。

  

券商向头部去集中,大的券商它持续会有生意去做,中小券商可能它就要需要另辟蹊径,比如说原来的很多小券商就是主攻新三板业务。

  

我觉得从公司能力上来讲,因为现在其实是不太靠市场,不太去考验券商的对投资者的覆盖、承销和研究能力的,因为我们的市场是发行的是远远是供小于求的。

  

在成熟的市场其实我们要看到的是往往是销售,把这个材料做出来去申报,甚至说过会并不是难事,但关键问题是在于你怎么去销售的。

  

所以我觉得未来券商头部化效应,如果说到时候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然后随着我们市场定价的打开,他们在定价能力、销售能力、客户覆盖能力这方面会体现优势。

  

所以反过来讲,如果说未来需要在这个行业里面去持续占到很好的发展的位置的话,我觉得所有券商都需要加强这几方面的一个能力。

  

总结一下投行的趋势,我觉得这几年是高峰,之后可能有一个头部集中,一些原来不是特别重视的能力,可能就会变得特别重要,有些人就会需要去补短板,有些基础好的券商就会越来越大。

  

PE它是属于中后期投资,它其实很重要的点在于退出,尤其是中国市场,PE好不好做与下游Ipo市场的景气程度直接相关。

  

现在的情况是这两年大部分的机构都把钱堆在这一轮,也就是可能1~2年内要去申报的,想赚个快钱,想赚个价差,其实我觉得价值判断是比较少的,未来科创板然后降温了,好的企业可能该上都上完了,那个时候趋势要不然往前走,往早期的vc或者说天使轮去发展。

  

第二后面走,往buyout这种并购走,因为这一轮的这种疯狂的上市肯定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劣质资产的浑水摸鱼,过了几年以后潮退了以后,

  

行业的整合和并购的能力就体现出来了,目前国内真正能做去做这种行业整合的机构非常少,像除了高领中心产业这样的机构能有这样的资金量做这种行业整合,购买、然后运营提升,再卖出去,实现传统的PE或者说最正统的PE。

  

这种打法的机构是很少的,但是未来这种资金量比较大的一些机构,肯定会逐步加码这种投资。

  

在这个趋势里,我觉得头部效应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现在投资的其实不管是从机构的数量还是从业人员数量,都相对过剩,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我觉得PE的趋势,要不然首先是头部集中,同时往前走,往早期走,要不然就是往后面走。

  

  

Q5

  

根据您的工作经历,您觉得国资基金PE和外资基金,以及说互联网战投之间有什么投资风格上的差异?

  

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个就是从行业上,国资的这种基金,它的偏好是和国家大的产业的战略契合的,因为国资的一部分是国家的钱,

  

一部分是社会资本的钱,它其实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在于,调动社会资本,投到这个国家比较希望大家去支援的一些行业,

  

所以说我觉得他在这个行业的选择上和国家的这种大的战略是有很强的关联性的。

  

外资基金它就不一样,它的这种整体投资偏好,至少说过去10年都是这种新经济为主,互联网的,消费类的等等。

  

它事实上它的从一个漏斗模型的角度讲,它顶层都是一个人口的这么一个大的基数,所有人可能都会成为都有可能成为他的用户,所以他的赛道是很宽的;

  

同时一般这种公司它跑出来的时间会很短,但是他的投入很高,会一直去烧钱,但是烧到最后它已经是一个上百倍的回报,

  

我们看到很多的这种互联网创业公司或者消费类的公司,他都是这么一个逻辑,所以外资他可能更偏好于这种前期重资产,然后赛道宽,但是回报会非常大的这样一些行业。

  

关于第二个不同是在于投资的方式,人民币基金大部分时候投资的风险风格还是少数股权,比如5%左右或者10%左右拿一个董事席位,

  

就是赌他未来几年能够去上市变现,这种方式应该说是最主流的,也是相对来讲最安全的。但是它并不是特别赚钱的一种模式,从投资的方式上说实话是比较单一的。

  

外资机构就不一样,他们既可以做早期一点,也可以做成长期,也可以参加Ipo,所以他们在投资形式上非常灵活,甚至他还可以去买一个资产。

  

之前贝恩应该是买情怀数据就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资产上市的可能性也不大,也不想去上市,但是他买资产,运营这个资产,帮他去发现这个价值,所以我觉得外资他们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他们的灵活性。

  

一方面它资金的量也足够大,所以它们更多的还是愿意去做一些行业整合,或者说是去找到一些undervalue的这种资产,然后能让他去释放价值,所以从形式上还是都比较多样的。

  

一般来讲,CVC它投资不会占特别小的股,它肯定是要有话语权的,这样才能可能从某个形式帮到他本身的业务,一般来讲我看到的情况一般都是10%~20%之间,如果说是小一点的标的,可能就直接采取收购的形式。

  

所以我觉得cvc可能它的逻辑会和外资有些时候可能会更像一点,因为它并不是像一般的基金去追求财务的回报,很多时候他是要从产业上那么去发掘更大的一个价值,所以从形式上不一样。

  

第三就从退出机制,退出机制我刚才讲了人民币基金可能想的更多的Ipo或者被其他上市公司装进去,换股,这是最多的可能性。如果是希望这个公司在没上市之前以另外的方式去变现,是不太没有太多的渠道的。

  

在外资可能就比较灵活,如果它是一个创业企业,他肯定还是往Ipo走,但是他们很多时候不一定要等到这个公司去Ipo,

  

实际上在公司最后上市以前的最后一轮或者倒数第二轮,就可以以一个比较和满意的价格离场,提前锁定自己的收益,所以不一定要等到Ipo的退出。

  

CVC我觉得他们严格意义上来讲,从这种产业整合的角度,没有太多退出的强烈的意愿,他更多的还是在于把这个东西纳入到自己这个体系以后,然后在这个里面去发挥一些内生的一个价值,

  

所以他们不会特别去关心说这公司明年还是后年的申报,或者说有没有人想去接盘,他们买了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把它当做一个他自己的生态圈里的一部分了。

  

所以我觉得从刚才讲的行业的偏好,退出机制,投资方式三种机构其实都有它的差异和特点。

  

  

Q6

  

注意到你也是学商科的,后面一开始从事的是投行,如今主要投资高端制造行业,请问你后面是如何补足行业短板的?

  

我觉得对投行和投资来讲,它实际上去补一个行业的短板是方式是一样的。总结一下,大概有三种方式:

  

第一个就是多看招股书和研报,就是要多去寻找这种第三方的这种公开的资料,然后因为这种去读招股书去读研报,它事实上能帮我们快速建立一个从0到1的过程,就是先搞清楚行业的基础知识。

  

第二个层面,我们自己积累了一些基础的知识以后,要多去和相关的人交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要去做访谈,访谈也是从除了业务层面,

  

除了从公司相关的访谈以外,很多是具体的技术或者业务的东西,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就要尽量的把做足准备,然后尽量利用他们这些访谈他们的机会,

  

让他们多把自己的一些行业的洞见给分享给我们。还有项目过程中聘请的行业专家,也可以与他们多交流。

  

最后一个我觉得是尽可能多看项目,不同的BP里的行业的趋势,技术的路径都值得学习。

  

所以我觉得多看项目,然后再配合我前面说的两点,对行业的认知也就慢慢建立了。

  

Q7

  

您怎么看待很多人说应届生不太适合从事PEVC这个行业呢?

  

关于应届生不太适合做pevc这个问题,我觉得这种讲法以偏概全,不是特别准确。

  

当他们去讲这句话的时候,指的可能更多是技术层面,但是其实除了技术层面以外,它还有就是一个行业层面的东西。

  

技术层面就是我之前的问题讲的就是左边法律右边财务,写作的这些能力,这些能力确实在投行里面的前期我觉得锻炼的这种效果会更好,

  

因为毕竟从工作的要求和缜密度上来讲,投行的工作会更迅速的或者说更成体系的去训练一个投资人员的这种基本功,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并不是错的。

  

但是这不代表就是,在投资机构就不能去学习这些东西,只是相对来讲投行的学习的效率会高一点。

  

第二就是行业层面,一个刚刚毕业就去做投行的同学,他可能做了5年出来之后,他发现自己完全不会做投资,因为他没有相关的人脉,也没有行业的认知。

  

但是如果是一个刚出来就去做投资的同学,他可能通过四五年的积累,已经把一个细分行业研究透彻了,他可能在这个行业里的资源的分布可能就比投行的同学一张白纸要强很多。

  

其实做投资很多时候就是在于去发掘项目,去论证项目,这个能力在投资里面是更能去积累和锻炼的,投行反而是缺失的。

  

所以,并不是说毕业生不适合去做PEvc,只是说它得到的锻炼侧重点不一样。我们需要做的,无非如果你去投行,你也要去加强自己的投资方面的行业方面的认知和人脉的积累。

  

如果你是一毕业就去做投资,你也要多看看投行他们是怎么去写招股书,怎么去处理左边法律右边财务的问题的。

  

  

Q8

  

如果想进入股权投资领域,您建议大家按照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去准备?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趋势是,投资机构更喜欢去招有工科背景的同学,这样做早期的投资肯定会更有优势。

  

但并不代表学金融的同学就没有自己的长处,实际工作上还是很需要财务左边法律右边这种相关方面的知识积累的。

  

所以说是职业规划的话,如果认定了是要去做投资这么一个行业,我觉得路径上如果说是科班出身的同学,进入投资行业越早越好。

  

因为这个行业的发展是有一个周期的,它从一个新的技术到成熟的运用,那么到最后能够去实现这种商业化,

  

它实际上都有一个很长的周期,你越早介入,越早能去把握这个行业的脉搏,这对一个做行业深度的投资人来讲,是很有帮助的。

  

很多的这种科班出身的工科的同学,没有学过会计或者左边法律右边相关的知识,那么这方面就需要自己去积累去补足,因为毕竟作为投资人,早期的很多工作的内容还是去完成一些技术的工作。

  

如果是学金融的同学,不妨考虑先去投行锻炼一下。通过投行一两年的这种锻炼,把自己的工作态度态度和习惯的问题先纠正过来,

  

再系统的加深财务和左边法律右边的一些知识,这样的情况下,两三年后再出来做投资,虽然看起来行业积累会比别人慢一点,但事实上也可以形成我们自己的壁垒。

  

投资不是一个5年到10年的工作,它可能是一个一辈子的工作。国外大的投资人,实际上很少有非常年轻的人,90后95后就开始做投资,其实是相对来讲比较少的,也和我们市场成熟度有关。

  

所以我觉得如果往一个30年甚至40年这么一个工作的一区间去看投资生涯,先花了2~3年把这种基本功打扎实一点,也不是一件坏事。

  

  

Q9

  

你还有什么想给在校同学,还有初入职场的新人分享的话吗?

  

我有三个建议

  

1、练好基本功,包括几个,一方面是我们左边法律右边财务这些相关的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积累,还有一部分很重要,把原来在学校里面的一些坏毛病把它改掉,做事的态度要严谨要踏实。

  

2、提升自己的差异化能力,利用时间去学习去考证,这个可能会成为你的未来短期内的一个敲门砖,当然这一点在长期看差异就小了,但是短期内CPA这些证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利用课余时间考证,这个一定要做的。

  

3、要维护自己的关系,作为一个新人,其实你能去调动的资源是很少的,你能维护的关系都是自己同学或者上下级或者学校里的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未来都会有很大的价值。

  

一些思考

  

对于每个刚刚踏入职场的同学来说,不断提升自己的差异化能力非常重要。如果是学金融的同学,不妨考虑先去投行锻炼一下。

  

通过投行一两年的这种锻炼,把自己的工作态度态度和习惯的问题先纠正过来,再系统的加深财务和左边法律右边的一些知识,

  

这样的情况下,两三年后再出来做投资,虽然看起来行业积累会比别人慢一点,但事实上也可以形成我们自己的壁垒。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