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该不该遭受歧视?网络舆论如何呈现?

网络标签: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抗争;刻板印象;共情框架;意见领袖;舆论呈现(图源:新京报动新闻报道“非全日制”学历就业受阻视频截图)事件简介:7月30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17年后的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

非全日制研究生该不该遭受歧视?网络舆论如何呈现?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网络标签: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抗争;刻板印象;共情框架;意见领袖;舆论呈现

  

  

(图源:新京报动新闻报道“非全日制”学历就业受阻视频截图)

  

事件简介:7月30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17年后的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8月10日,鄂尔多斯市回应系有关考试组织人员不了解新政策,造成区别对待。但鉴于考试工作组织程序的严密性,已不能够重新组织报名。对给网友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8月31日,该事件被媒体以“官方回应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聘遭拒”为话题进行了报道,立即激发了众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诉说“歧视”经历,相关网络舆情不断发酵。

  

研究概述:近段时间以来,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全国多地相继爆出非全日制学历在就业、落户、住房补贴、交通卡等人才待遇享受上被区别对待。通过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的舆论呈现看,网络意见领袖和网民观点激烈交锋,其中既有当事者现身说法,也有媒体积极动员。一系列相关事件究竟是遭受歧视还是符合程序正义?普通公众为何给予较低的认可度?是源于刻板印象还是科普的缺失?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的网络舆情整体热度、重点传播博主以及网络情绪分布的舆情表征入手,以期将非全日制研究生尴尬与抗争背后的话语逻辑进行舆论传播意义上的定位,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回归到舆情呈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上,并提出可借鉴的应对之策。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网络舆情呈现

  

1、舆情热度趋势分析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显示,自8月26日至9月8日,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舆情热度趋势呈现倒“V”的发展过程,不过末期舆情热度又出现了小幅反弹。具体来说,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舆情酝酿期(8月31日之前)

  

网络上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热议近年来实际上是长期存在的,特别是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在贴吧论坛来吐露自身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这也就意味着非全日制研究生尴尬与抗争大致因此时已然存在。通过鹰眼速读网可以看到,早在7月4日,半月谈就以《考上硕士却成了找工作的绊脚石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之痛》为题报道了西北某大学2017级“非全”硕士研究生小曹、华北某双一流大学2017级“非全”研究生小贺、“非全”研究生小马、华北某大学“非全”研究生小庄等个案所遭受碰壁的境遇,号召用人单位改变刻板印象。社交网络平台上为自己发声的非全日研究生也不在少数,例如教育博主@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始终活跃在争取权利的第一线,大力呼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正名的时刻到了,去非才能最终解决该问题,希望大家去留言评论,有条件的可以帮你付费推广”。但是由于尚缺乏大的引爆点出现或单人所具备的能量有限,这些爆料没有外显为突出的舆情事件。

  

舆情形成期(8月31日至9月2日)

  

可以说,媒体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两次应聘教师被拒”事件的挖掘报道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引发热议找到了一个潜在的爆发点,促使相关舆情形成。一方面,以两次应聘教师被拒和官方回应这一具体事件为依托使其得到上升和引申,很容易进入普通网民的视野而导致大范围的讨论;另一方面,澎湃新闻、新京报、网易新闻、内蒙古晨报、消费质量报社等多家媒体密集式报道,而且基本引用了同一信息源,起到集中舆论注意力的作用,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强化。

  

舆情爆发期(9月3日至9月4日)

  

从舆情热度趋势上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舆情形成至舆情爆发是呈直线上升态势的,媒体通过非全日制研究生所处尴尬境地和官方回应中所表明的支持态度为基调进行议程设置,试图将“多地发声要求非全日制学历一视同仁”引导社会公众接受。但从网民的评论话语来看,反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同等待遇的声音明显占据上风,这一时期网民基于自身的朴素认知认为“对全日制不公平”、“先问问自己配不配”等等,媒体立场与网民观点的冲突成为舆情迅速爆发的重要诱因。针对网络舆论持续的关注和讨论,9月4日,教育部回应非全硕士受歧视表示用人单位应提供平等机会,官方主导性意见逐渐明确,与此同时意见领袖聚集了一些追随者,伴随着公众关注度渐入佳境,即接受者和发布者维持数量上的稳定状态,非全日研究生相关舆情被放大和凸显。

  

舆情回落期(9月5日至9月6日)

  

在对待非全日制研究生问题上媒体和官方已经达成了一致,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舆论铺垫和造势,公众层面已经最大程度地触及了关注这一事件的网民,媒体层面出于新的热点发掘的考虑,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舆情进入回落期。9月6日热度触底,与舆情形成期相差无几。这一时期仅少数后知后觉的意见领袖“炒冷饭”,部分网民转评此前媒体的相关报道,总之暂无最新消息出现,舆情退潮。

  

舆情波动期(9月7日至今)

  

9月7日,一则“官方回应驳回非全硕士补贴申请”的消息进入公众视野,人社部称“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南京市发放高校毕业生住房租赁补贴申请对象”条款被财政部门驳回,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用了“又一例”这样的说辞,再度将非全硕士推至热搜,网络舆论再度聚焦,热度出现小幅波动,整体有所回升。

  

综上,媒体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网络舆论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享有平等待遇已经不仅仅是这一群体本身的抗争诉求,媒体也成为化解非全日制尴尬境地与放大集体抗争行动的主要力量,并同时活跃在微博客类社交网络平台上。

  

2、重点传播博主分析

  

  

网络意见领袖“自我”动员,行动者随时在场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受不公正待遇系列事件中,充当网络意见领袖的多本身即为非全身份,进而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动员态势,从自我经历出发延伸到其他具有相同经历的涉事者。最具代表意义的即博主@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其简介中写道“一名在读在读非全研究生,致力于传播以及非全改革”,这种口号式的自我动员为个人不断传播相关事件注入了强大动力,博文表述上也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号召其他非全研究生加入同一阵营,不限于发布非全研究生的投稿引发共情、向非全研究生征集稿件扩大舆论影响、整合各地非全研究生招聘信息增加正义性、持续转发媒体报道为非全研究生背书、调查热搜之后非全待遇是否发生变化跟进最新进展……这些具体行动将行动者随时随地的团结在一起,实现了情感动员的目的。

  

新闻媒体力图理性动员,凝聚部分“共意”力量

  

根据前文分析,新闻媒体介入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尴尬和抗争推上了舆论“前台”,发酵初期多家媒体引用了同一信源激活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新闻报道框架,但随后的演变中,不同的媒体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这一问题归因、科普、界定、提供解决方式等等途径建构意义进行了理性动员。首先,报道非全日制研究生境遇,形成“不公正”、“遭歧视”的初始印象。媒体在传播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上态度是坚定而明确的,将就业、落户、住房补贴等的碰壁直接归因于不公正、遭歧视,看似理性中立客观,实则先入为主地站在了公众的对立面。其次,凝聚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产生“共意”力量,纠偏舆论走向。中国青年报《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视硕士不是掏钱就能读》一文中指出“要改变这种状态,除了改变公众的刻板印象之外,也需要正视当下‘非全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非全’研究生为了取得学历学位,往往要付出比全日制研究生更多的心血。能够平衡学业、工作和家庭的不同要求,通过课程修读而顺利取得学位,应该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理应获得公平的对待。”针对用人单位的不认同,媒体积极利用评论性报道获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性。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网民评论分析

  

  

整体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网民情感分布基本呈现均衡状态,负面、正面、中立分别占比37%、34%、29%。从网民网络舆论表达来看,持负面情感的网民认为“对全日制不公平”;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维权”以正面情感表达为主;中立态度的网民表示个人选择无关其他,这些不同的网民评论展现了基于自身立场看待问题的单一化和感性化。

  

1、非日制研究生底气何在?

  

诸多非全日制研究生以及媒体现身说法,2017年改革后非全研究生与全日制同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学历,且统一入学考试、统一课程安排、统一毕业要求,不同于非统招的在职研究生,社会产生误解是因为这之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水学历”“含金量低”确确实实存在,社会应该摒弃这种刻板印象。再者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表示,“非全也是自己辛辛苦苦考上的,又不是花钱就能读的”,所付出的不亚于正常考研人的努力,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压力,支付更多的学费。另外,诸如“本科岗位尚且覆盖了所有类型能体现本科学历同等地位性。研究生同等地位体现在哪?”的评论也获得了不少点赞。

  

2、非全日制研究生维权是否对全日制不公平?

  

之所以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取得平等权利,网络舆论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可能会对全日制不公平,网民讨论从而陷入死循环。而非全日制研究生维权是否对全日制不公平,有网民称,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读书的投入精力上,参与科研课题项目的频次深度上,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上与全日制不在一个纬度”,“你工作三年赚大几十万,人家在学校读书花大几万,要一样对待?”将非全和全日制一起看待,那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还有网民表示,“那定向选调只针对十几所985算不算歧视?企业招人拿985、211做门槛算不算歧视?本科起步算不算歧视?”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受阻并不是一种歧视。另外,还有网民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属于一种改革,改革的参与者是先吃螃蟹的人。并非读了非全就找不到任何工作。现状是改革效果不明显,社会不理解,不认可,有点让人寒心。到底是回归原点,还是像改革开放引起变革,要看国家政策。非全日制并没动全日制的奶酪,那么为什么不能让改革的动力更加充沛,促进教育就业公平?”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1、官、媒“合谋”主导性表态打破话语权平衡

  

当前的官方和媒体基本上遵循着“程序正义”话语逻辑达成了一致性意见,争取非全日制研究生实现平等待遇的目的。这种主导性的表态导致网络舆论呈现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一定程度的对立。实际上,官、媒在报道非全日制研究系列事件上缺失了一个主要的话语表达群体——全日制研究生的看法如何?在全日制研究生的认知上,非全能否构成不公平?过度地渲染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视”打破了话语权的平衡,凌驾于实际利益受损的一大群体之上。

  

2、话题讨论深度不足充斥着非理性情绪的宣泄

  

不论是官媒还是网民讨论,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话题讨论都停留在了“究竟可不可行”的层面,如何真正推动非全日制研究生尴尬处境的解决鲜少触及。当讨论层面无法得到突破的时候,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宣泄就会随之而来,表现出相互攻击、谩骂的极端行为,一条评论博文“非全先问问自己配不配”引发网民展开骂战,“你又算个什么东西啊?”“回去睡醒的再来放屁好吗?”“你小时候在化粪池里培养大的吧?”话语表达逐渐走向失控。

  

3、舆论泛化影响事件真正解决

  

与大部分网民反对“非全日制待遇平等”的观点相悖,媒体在宣传“非全”上用力过猛,这种绝对刻意的引导行为引起不满;官方坚持程序正义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公正待遇问题仍然屡屡被爆出,不少网民放弃抗争,“不如直接取消非全日制研究生”。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官方态度的迂回性以及网民观点分散性导致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舆论泛化现象,事件的解决仍然遥遥无期。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策略分析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的传播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具有很强的刺激网络传播热度的新闻价值,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各传播主体下的传播内容引发了舆论的强大争议,充满争议的舆论表现反过来又印证了传播主体及其传播内容存在一些负面问题。本节内容基于上述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的舆情态势以及舆论表现,来分析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下网络舆论的应对策略。

  

1、强化报道话题的深层次挖掘,围绕与之相关的多主体意见进行有机呈现

  

在近日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的传播中,尽管信息传播表现出较高的密度,但是其传播视角却呈现出较为单一化,多为故事经历性报道、相关政策的科普等,而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内容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这些深入的内容包括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具体的招生过程、不同学校之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是否存在差异等,从具体的现实层面来考量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当下就业市场中的含金量是否存在差异,从这些流程的调查中秉持客观立场来辩证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问题,而不是依据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正名的单一目的来制定新闻报道的策略。除此之外,媒体更应该从与之相关的各个主体入手,这些主体包括非全日制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高校、教育相关部门甚至是企业单位等。对这些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的意见态度进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并将这些意见态度进行有机报道,以此对于当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问题进行深层次呈现。

  

2、媒体应把握当下舆论态势,在兼顾网络情绪的前提下理性议题设置

  

专业新闻媒体在传播这类事件时,一方面要把握其可能涉及多元矛盾的事件性质,另一方面要把握已传播内容下显现出来的舆论态势。在媒体报道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之初,舆论就已经表现出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很大的偏差和分歧,民间舆论场中的负面情绪呈现出扩大的态势,尤其是站在全日制研究生立场上的网络群体对此表达不满、质疑情绪时,媒体应该反思其新闻报道的议题设置是否单一化。当舆论认为媒体站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立场的新闻报道用力过猛时,媒体应该加强相关报道视角的多元性,在兼顾网络负面情绪的前提下理性进行议题设置。媒体在本着推动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解决的态度时,要合理的兼顾多方的舆论表达,而不是使其矛盾呈现进一步扩大的态势。

  

3、净化网络中伺机引战的信息传播内容,减少不同群体下的粗暴敌对现象

  

如今网络上很多话题都会存在一部分传播主体伺机带节奏引战的现象,比如地域问题、男女权利问题等,除此之外,学历问题也是一大引战的焦点。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的传播中,不少网络大V对此发表极为主观性的言论,肆意挑起关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之间的舆论战,进而在网络中出现了很多简单粗暴式的谩骂现象。比如有的博主宣扬非全日制研究生花费巨额学费却得不到公正待遇、煽动性维权等,搞得舆论粗暴敌对现象极其明显。因此网络中加强对这些伺机引战的信息内容进行净化,倡导传播讲事实、摆道理、列证据的信息内容,集合各种多角度的理性分析内容,以此形成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理性舆论。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猜你喜欢